首页 方以智心性论研究

附录:方以智生平及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字体:16+-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等,明万历辛亥年(1611)生于安徽桐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家庭。曾祖方学渐(1540—1615)是方氏家学的创建者,字达卿,号本庵,弟子私谥明善先生。方学渐早年师事耿定向,就系谱而言,当属王门后学左派,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他归入“泰州学案”。祖父方大镇(1561—1631)字居静,号鲁岳、野同,谥文孝先生,方大镇二十八岁中进士。父方孔炤(1591—1655)字仁植、号潜夫。万历乙卯(1615)乡试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天启三年(1623)官至兵部主事,崇祯年间曾任湖广巡抚。方以智处优于人的治学环境,自幼既显非凡的才识,自述云:“年十五,十三经略能背讽;班史之书,略能粗举,长益博览百家。”[1]加上他生性好游、交友,又因心系时政而直谏不讳,故“弱冠负盛名”[2],“名噪海内”[3],何如宠谓其“深悉一时之故,诚不下汉室贾生也”[4]。

方以智一生留下《物理小识》、《通雅》、《博依集》、《浮山文集》、《易余》、《东西均》、《一贯问答》、《药地炮庄》等著作,其中《通雅》和《物理小识》早在清初就流入他邦,为海外学者所重。据冒怀辛先生统计,方以智的各类著作“约达四百万字以上”。所论遍及诗文、音韵、天文、地理、博物、医药、经学、哲学等方面。由于方以智晚年罹遭“粤案”,在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下,有清一代学者多避而不敢称引其说,其著无人整理,其学亦不能流传于后,甚至他在“相看俱在失吾亲”这种众目睽睽下离世,时人讳而不敢详记,故而影响今人治其思想和生平。当然,方以智著作不得其传也与其“汪洋恣肆”(《四库提要》语)的言语有关,特别是其中年以后,“所著书好禅语,而会通以庄、《易》之旨,学者骤读之,多不解”(钱澄:《〈通雅〉序》)。诸多原因终致这位“东林——复社人物在理论上的总结者”(侯外庐语)的思想及著作在其死后的三百多年时间内长期湮没。从《明儒学案》一直到《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录》以及《清学案小识》、《清儒学案》,都没有他的名字。时至梁启超,尽管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置方以智于《清初学海波澜余录》,却第一次喊出“密之学风,确与明季之空疏武断相反,而为清代考证学开其先河,则无可疑”[5],并归纳其治学方法是尊疑、尊证、尊今三点,以见其未脱晚明儒者之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