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以智心性论研究

一、天道之诸异名02

字体:16+-

(四)太极

方以智在中年著作《易余》和《东西均》中多言“太极”,但在晚年《一贯问答》中却仅出现一次。于此可以说明方以智晚年渐以“心”为重,客观天道则渐趋偏弱。“太极”之名,最先见于《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后来,周濂溪《太极图》中说“无极而太极”。到了朱子,“太极”遂成了主要范畴之一。但不执一说的方以智称引“太极”并非承接朱子,因为朱子“太极只当说理”而不可说为“性”[68]。再者,朱子的“太极”不能是“贯古今之於穆太极也”。方以智“太极”的涵义主要取《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太极”的“生”意,并引申为“太极非阴阳,而阴阳即太极”或“太极藏身于一切爻”,藉此阐明“体统用、用即体”[69]的道理。

为何说方著中的“太极”与“所以”等一样,就是“天道”呢?他说:

不离有无而不落有无者,贯古今之於穆太极也。贯古今者,不能逃古而今、今而古之轮,犹之无生死者不能逃生而死、死而生之轮。轮直未生前,为不落有无之无,犹轮直核中,为不落仁树之仁。轮直既生后,为不落有无之有,犹轮直芽时,为不落仁树之树。圣人知之,通知一不落有无之洋溢太极,惟适用其有极即无极之贞一卦爻。所谓亘古此阳之一,亘古此阴之一,亘古此不落动静之一,亘古此动静之一者也。[70]

“太极”是“一”,是“贯古今之於穆”,同时亦为无生、无死的绝对存在者。“於穆太极”贯古今,犹仁贯全树。“太极”就是“仁体”,这是无疑的,如他又说:“甲坼参天,何叶不仁?肤粟、足拇有掐之不觉者,谓之不仁。诊知此一法身圆溢周洽,则九十九万毛窍皆太极也。”[71]“仁为生意,故有相通、相贯、相爱之义焉”,有仁必生,生后仁在树中。他说:“大一分为天地,奇生偶而两中参,盖一不住一而二即一者也。”[72]“一不住一”即表明“太极”或“大一”犹种仁一般,遇露必生万物。同时,惟其有“仁”,方犹天道於穆不已、生物不测,他说:“明明上天之载,而无声无臭,是不落有无者也。”[73]此则直接将“太极”说为“天道”。“不离有无”是谓“天道”或“太极”贯于万物,即“太极藏身于一切爻”,为学不能“务偏上以竞高”,不能“执一”而妄谈虚道,要于日行之中见道,在学中悟道;“不落有无”是谓“太极”之无私与遍在。从道德实践上来说,则喻圣人无心以应物而不偏执于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