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些习惯于在现代或者后现代境遇下反观古典的理论家不太一样,有些比较研究者近乎叛逆地用古典的视角来烛照当今境遇。如何用古典来烛照当今境遇呢?那就是将学术上的比较探求建立在古典语文学基础上。“古典语文学”(philology),字面意思是“爱言文化”,它源自古希腊的“爱智”(philosophy)文化,兴现于文艺复兴时代对希腊拉丁古典世界的复活,在19世纪欧洲历史语言学之中达到**,而成为流布悠久、底蕴深厚的欧洲人文主义烛照下的经典学科。在学术旨趣和研究方法上,罗曼古典语文学家施皮策(Leo Spitzer,1887—1960)的贡献不可忽略,他孜孜不倦地在貌似烦琐无味的文献钻研中揭示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施皮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生于欧洲而扎根在其丰厚的人文传统中。他断言,“人文学者相信,人类的心智具有研究人类心智的能力”。在其生命最后几年的流亡岁月,他将欧洲语文学传统发扬光大,而开启了一种“跨国人文化成”(transnational humanism)运动,被当作欧美最后的人文学者供后世无限景仰。[11]1933年,纳粹执掌政权,欧洲精英知识分子尤其是犹太学者纷纷流亡异国。辗转奔波到昔日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罗曼古典语文学家施皮策把古典学带到了欧洲边缘,间接传播到了中亚。他被新生的土耳其政府任命为伊斯坦布尔大学文学院首席教授,执掌拉丁文教学,主讲上起教父文学下至法国颓废时代的欧洲文学,其中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时代文学和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文学构成施皮策人文学科通识教学法的核心部分。施皮策著述杂乱,体系零碎,但一以贯之的关怀是注重教学法,提倡从语文学细节入手,形成欧洲文学的整体观照视野。有人不无理由地断言,他构建“语文学循环”(philological circle)观念,而推进现代阐释学的进程,甚至可视为解构论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