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三籁”的境界
张超凡
“三籁”所指为“人籁、地籁、天籁”,出自于《庄子·齐物论》,在《齐物论》中开篇先描述“吾丧我”这一境界,紧接着便对“三籁”做出描述,按照这篇文章的思想,庄子是借用“三籁”来表达“去除成心、摒弃偏见、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平息矛盾和争执,明晓个人价值观具有相对性,那么,庄子希望平息各执己见的是非争论的原因是什么呢?世人所认识到的仅是表象世界,万物自然呈现的外在是千差万别的,人们对于世界万物的理解就会出现分歧,进而出现争论,为了让世人明白我们所执的话语思想都是个人之见,大家都想用一己之见去控制他人之思,才会产生争论和矛盾。道家提倡以“虚静”为内容的平等观照,以达到“和”的目的,关于“和”庄子曾有过这样的论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1]“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2]“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3]庄子是以“和”为道的本质,顺应道而后方能得自由,参透“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的境界,明白孰是孰非都是无谓之争。“人籁、地籁、天籁”恰好顺应了自由生成的过程,人摆脱偏见和矛盾,与天相合而达到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一书,关注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内,而“逍遥”则是它全部精神的主旨,何谓“逍遥”?如何“逍遥”?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与我们相对的所有物都是“客体”,而我们则是与之相对的“主体”,我们对于“物”有使用权,而对“物”的观照仅仅是“有用”与“无用”之分,人类成就了它们作为“物”的价值,而一旦我们开始明白了价值的意义,就会开始对物有所期待,希望它为我们所用,在见到一件“物”的一瞬间就会自然而然的盘算它的用途甚至是它可能会带来的财富。这些都是我们从“主体”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的思考,心灵承载太多,就会看不清生命意义所在。即使向往“逍遥”的境界,仍然无法避免“有待”。《逍遥游》中提到的大鹏和大椿都是“有待”的,大鹏直上云霄九万里,它有待于振翅高飞,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它有待于长生。“逍遥”是一种追求,是追求就会存有目的,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超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的自由解脱的精神状态如何成为可能?从有待到无待,这是一个精神的解放过程,自由的生成过程,庄子用“人籁、地籁、天籁”给予了以追求自由境界饱含深意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