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

四、由佛经文学“心诚感凶兽”模式到孝子神异功能描述

字体:16+-

人的心诚而感动猛兽,似来自外来佛经故事的文学表现。这些带有人兽平等相亲观念的叙述,成为具有生态伦理学意义的文学话语,有力地颠覆了猛兽食人、人兽对立的旧有观念,也使得人与猛兽相安相亲,甚至沟通互助的民俗想象具有扎实的逻辑前提和社会心理基础。

梁代释慧皎《高僧传》卷四《义解一》也写于法兰冬月在深山修道:“冰雪甚厉,时有一虎来入兰房,兰神色无忤,虎亦甚驯,至明旦雪止乃去。山中神祇,常来受法,其德被精灵,皆此类也。”[1]

此又参见南齐王琰《冥祥记》:“晋沙门于法兰……器识沉秀,业操贞整。寺于深岩。尝夜坐禅,虎入其室;因蹲床前。兰以手摩其头。虎奋耳而伏。数日乃去。”

不过,在南朝诸僧传叙述中,更多的还是诵经狮子不伤的描写,其带有外域文化的特色,因为狮子本不是中国大陆所出产的动物。如《高僧传》卷三写法显从中土西渡流沙,快到天竺时,不顾寺僧的劝阻,连夜行进:“至夜有三黑师子,来蹲显前,舐唇摇尾,显诵经不辍,一心念佛。师子乃低头下尾,伏显足前,显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诵竟,若见试者,可便退矣。’师子良久乃去。”[2]《高僧传》卷六对于释法安传在猛虎面前,没有遇到通常的危险,其描述也是非常生动形象的:

晋义熙中,新阳县虎灾。县有大社树,下筑神庙。左右居民以百数,遭虎死者,夕有一两。(释法)安尝游其县,暮逗此村,民以畏虎,早闭闾,安径之树下,通夜坐禅。向晓闻虎负人而至,投之树北,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据地不动,有顷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树下,见安大惊,谓是神人,遂传之一县,士庶宗奉,虎灾由是而息,因改神庙,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