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

一、表演技能:人以猴作为观赏对象

字体:16+-

猴子出色的表演技能,较早出现在铺陈状物的赋体文学中。在张衡《西京赋》“猨狖超而高援”、王延寿《王孙赋》“颜状类乎老公,躯体似乎小儿”、阮籍《猕猴赋》“整衣冠而律服”,“举头吻而作态”描写之后,最突出的就是西晋傅玄《猿猴赋》的多层面描绘:

这说明晋以前猴戏即有或吟或舞的拟人表演,即要开始情节剧的表演了。隋代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咏叹“麋鹿下腾依,猴猿或蹲跂”。这是当时猴戏的真实记录。唐代作为猴戏的鼎盛时期,宫廷大戏中有百马同起舞,犀牛、大象登堂跪拜,还有猴戏共同演出。

其中唐肃宗的百兽之舞是猴戏。许多猴子打扮各异,各显技巧。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必有猴戏出场,如当时每逢点翰林学士后,就演一场猴戏,以示祝贺。这时演猴戏就已经成了政府行为了。

唐昭宗时,有猴被驯服得像上朝那样,行跪拜之礼和随朝站班,竟被封“供奉”赐红袍。诗人罗隐有诗云:“二十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逢。何如学取狲供奉,一媚君王便著绯。”可见其这种经驯养成功后的猴在宫中地位之显赫,猿猴这些条件反射式的行为被作为有行为意识的理解。

至于《野人闲话》则载录了猴子表演技艺的高超及其引起的轰动,反映出驯猴技艺的成熟。这里的猴,实质上达到了与人类生态条件上、表情行为上的某种接近之处,特别要注意到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用人类自己的思路去理解、解释猴的行为和心理:

蜀中有杨于度者,善弄胡狲,于阛阓中,乞丐于人,常饲养猢狲大小十余头,会人语。或令骑犬,作参军行李,则呵殿前后,其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亦可取笑一时。如弄醉人,则必倒之,卧于地上,扶之久而不起。于度唱曰:“街使来。”辄不起。“御史中丞来。”亦不起。或微言:“侯侍中来。”胡狲即便起走,眼目张惶,佯作惧怕。人皆笑之(侯侍中弘实,巡检内外,主严重,人皆惧之,故弄此戏。)一日,内厩胡狲维绝,走上殿阁,蜀主令人射之。以其蹻捷,皆不之中,竟不能捉获者三日。内竖奏杨于度善弄胡狲,试令捉之,遂以十馀头入,望殿上拜,拱手作一行立,内厩胡狲亦在舍上窥觑。于度高声唱言:“奉敕捉舍上胡狲来。”手下胡狲一时上舍,齐手把捉内厩胡狲,立在殿上。蜀主大悦,因赐杨于度绯衫钱帛,收系教坊。有内臣因问杨于度:“胡狲何以教之而会人言语?”对曰:“胡狲乃兽,实不会人语。于度缘饲之灵砂,变其兽心,然后可教。”内臣深讶其说,则有好事者知之,多以灵砂饲胡狲、鹦鹉、犬鼠等以教之。故知禽兽食灵砂,尚变人心;人食灵砂,足变凡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