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顽皮的猴子,嬉笑怒骂地惩罚、嘲弄坏女人,是印度民间故事很有原创性的叙事母题。印度民间故事书《故事海》就描写了猴子代为惩治骗子妓女。说富家独子伊希婆罗婆尔曼被狡猾的妓女孙陀利母女骗取五千金币,床头金尽,遭到驱赶,其父责备鸨母耶摩耆诃婆没把儿子教导好。于是后者训练猴子阿罗,能如数吐出事先吞下的金币。那骗人的妓女孙陀利及其母见猴子真能吐金币,以为这是一颗化作猴子的如意珠,便用全部财富来换,而伊希婆罗婆尔曼把喂了两千金币的猴子交给这坏女人后,悄然离去,到黄金岛经商:
开始两天,孙陀利喜气洋洋,猴子每天按照她的要求吐出一千金币。而到了第三天,猴子却连一个金币都吐不出来,孙陀利怎样哄它也没有用,只好举起拳头揍它,猴子一挨揍,愤怒地跳将起来,张牙舞爪。孙陀利的母亲也来帮女儿揍猴子,猴子便抓破她俩的脸。孙陀利的母亲脸上流着血,愤怒地拿起棍棒,打死了猴子。孙陀利看到猴子死了,自己的全部财富也没有了,痛苦不堪,准备与母亲一起抛弃生命。……孙陀利和她的母亲既破财,又破相,亲友们好不容易打消了她俩轻生的念头。[1]
猴性之一就是急躁易怒,感觉受骗的坏女人冲动之下,却恰恰忘记了不能任性,不能用人的情感尺度、真假事理去衡量另一物种,猴的变本加厉有必然性。如果说,这一故事启发了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的相关描写,是有理由的。
巧计使猴弃宝珠,说是国王与宫女们在宫中游戏,夫人将颈上佩戴的真珠缨络挂在树枝上,忘了取回,猕猴见了持之上了高树。王的使者抓住了一乞儿,拷打付禁官,乞儿担心被饿死,就屈召是交给了某甲长者之子,乞儿先后又扳咬出了倡女、乐人一同入狱。大药告王勿忧,让释放所监押者,他入宫见猴在高树,就请王呼来先前的宫人,“颈下缨络咸悉庄严,猕猴遥见取珠挂颈;大药曰:宫人起舞。猴见亦舞。大药曰:可并低头,猴亦低头。珠便堕地,王见大喜,嗟其奇智,舍罪策功,重增封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