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补江总白猿传》中的被称为“将军”的白猿精,是早期神话形象的延续,也是某些人类贪欲本性膨胀的对象化展现。故事叙述了西南边陲带有异邦情调的故事,说梁大同末(约546年),别将欧阳纥随军南征西南,至桂林、长乐,悉平诸洞,深入险阻。而纥妻纤白,甚美,已有部下担心,说此地有“善窃少女,而美者尤所难免”的危机,可是防不胜防,果真失妻。欧阳纥率众百里之外搜寻,得妻绣履一只,又出二百里,入深山,见妇人数十嬉游歌笑,得知肇事者底细和弱点:“虽百夫操兵,不能制也。幸其未返,宜速避之。但求美酒两斛,食犬十头,麻数十斤,当相与谋杀之……”“彼好酒,往往致醉。醉必骋力,俾吾等以彩练缚手足于床,一踊皆断。尝纫三幅,则力尽不解。今麻隐帛中束之,度不能矣。遍体皆如铁,唯脐下数寸,常护蔽之,此必不能御兵刃。”按计行事,果然将这一能飞的白猿精擒服、刺杀,而死前白猿还大叹咤曰:“此天杀我,岂尔之能。然尔妇已孕,勿杀其子,将逢圣帝,必大其宗。”其实,白猿也有一定的自卑感和生存危机意识,对自己的命运早有怆然预感:“吾已千岁而无子,今有子,死期至矣。”[1]
故事充满了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凉,悲剧主人公是个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情感丰富的白猿精。
海外研究者强调了白猿故事本事的政治寓意:“在武后期,任何大臣公开推崇道教,会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而不只是一个宗教信仰问题,进而对其仕途产生负面影响。也只有在贬低道教的风习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的当时,说某人的生父是道士才会和说某人的生父是白猿一样有侮辱性。如果我们假定《补江总白猿传》作于欧阳通案的前后,其作者抓住欧阳询形似猿猴和曾书《大唐宗圣观记》这两点,制造出一个子虚乌有的白猿故事,提醒李唐的政敌不要忘记欧阳询当年的所作所为,以侮辱欧阳询为手段来打击欧阳通,似乎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推测。”[2]如果我们从生态学角度看,其实白猿将军的精怪行为,乃是现实生活之中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一个自然状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