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这种怪模怪样的淡水水域中生存的动物,很早就为中国古人所瞩目。《吕氏春秋·谕大》也早就列举:“山大则有虎、豹、熊、螇、蛆,水大则有蛟、龙、鼋、鼍、鳣、鲔。”鼋,赫然就列在其中。《后汉书·五行志》载当时流行的一个老妇化鼋的传说:“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为鼋,入于深渊,其后时出见。初浴簪一银钗,及见,犹在其首。”可以认为,在汉代普遍性的“物老成精”观念中,老妇化为精怪有民俗想象基础,何以叙事者认定老妇化为鼋,而不是鼋把老妇吃掉?鼋长寿的民俗记忆和社会尊老政治伦理观念使然。当然叙事中有可能蕴藏了“杀老弱残疾者以整合有限资源”的远古陋习[1]。
可以这样认为,广为流传的“老母化鼋”母题集体无意识地掩盖着一个大家都不愿承认的传统,为了维持群体其他成员的生存,不能明目张胆地吃掉老母,而只能暗中杀死老母(还要不为人知)。
抵御巨型怪异水族的袭击,是早期人类伴随持久恐惧的普遍愿望,唐代就有人谈论一个古老的信奉。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鱼龙畏铁》称:“海州南有沟水,上通淮楚。公私漕运之路也。宝应中,堰破水涸,鱼商绝行。州差东海令李知远主役修复,堰将成辄坏。如此者数四,用费颇多,知远甚以为忧。或说梁代筑浮山堰,频有缺坏,乃以铁数万斤,坟积其下,堰乃成。知远闻之,即依其言而塞穴。往堰之将坏也,辄闻其下殷如雷声。至是,其声移于上流 数里。盖金铁味辛,辛能害目,蛟龙护其目,避之而去,故堰可成。大历中,刑部郎中程皓家在相州,宅前有小池,有人造剑,于池内淬之,蛇鱼皆死。余家井中有鱼数十头,因有急,家人以药杼投之于井,信宿,鱼皆浮出,知鱼亦畏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