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社会伦理精神,包括诸如政治伦理、经济伦理、道德伦理等等,往往同一些被赋予生态伦理情怀的动植物意象,产生富有意味的纠葛。而大雁这种南北奔波跨地域生活繁衍的“宾鸿”,还以其具有体现“族群伦理”的条件,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青睐。鸿雁传书,即承载了胡汉、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交往过程的佳话,人们多理解为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肇始,这实属一个“伪典”: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有人教汉朝使者诈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雁得到书信,说苏武在某泽(北海,今贝加尔湖)中,大雁传书在苏武回归中原事件中只是一个借口,并非事实,可见出雁传书的普遍信奉与顽强民俗记忆。匈奴对野生动物如大雁更具亲和感,在此胡汉民族双方共同认可雁的生物属性(候鸟、南雁北飞)的前提下,真实的大前提,使小前提的真实与否受到忽略,从而推导出了不被认为虚假的结论。班固同时又作《白虎通义》,该书盛赞了婚姻仪式中大雁的民俗功能,所以雁传书之事的文学叙述也显示了他对大雁的偏爱,大雁跨越时空信使的角色,实为“他者”(匈奴)确认的。
中古汉译佛经故事,则传达出印度民俗之中对于雁这种野生飞禽的深厚感情,给予古代中原人文中的大雁形象意蕴,带来了外来印度与西域文化的影响因子。早在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开篇,蚁垤仙人就曾借助麻鹬被无端伤害,唱出了自然美被横遭破坏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