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降的中古时期,华夏中原对于树木的体会有了本质上的飞跃。
郑先兴《从汉画神树看树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价值》,强调了汉画中大量的树木图像表现出的生态观念,树木与人生存和文化状态的密切联系[1]。能够诉诸空间艺术表达树木之于人生活、生命的作用,充分说明树木在中原古人生存意识中的重要位置。
伴随着中土古人博物意识崛起,对于外域异树也充满兴味地描述着。王嘉《拾遗记》卷五载西方祈沦之国有寿木之林,树高千寻,经此木下皆不死不病,归怀其叶者终身不老;《神异经·南荒经》称:“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三百岁作华,九百岁作实,华色朱,其实正黄。高五十丈,敷张如盖。叶长一丈,广二尺馀……实有核,形如枣子。长五尺,围如长,金刀剖之则辛;食之者地仙,不畏水火,不畏白刃。”如此全面描绘,力图说明确有此事物,不免有夸张虚构成分。《神异经·东荒经》称:“东方有树焉,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尺,其名曰梨。……”因此,就当时与西域直至葱岭西南的印度交通实际情形看,树木崇拜观念也必然流入毗邻的华夏中土。
伐树与树神被害的相关传说接受外域相关传闻后,并未在原有路径上发展。在中土气候条件下,树木生长较之于南亚次大陆要艰难得多。而人与树之间依赖关系带给人的危机感,也要紧迫得多。于是母题在中土出现了严重误读,集中表现了树神的致命弱点——生命线禁忌,易受伤害。
首先,是赤灰跋(踏、踩)树或“朱丝绕树”的秘诀暴露,危及树木生命线,破坏了生命的禁忌。《史记·秦本纪》裴骃《集解》引徐广云:“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图大牛,上生树木,有牛从木中出,后见于丰水之中。”张守节《正义》引《括地记》曰:“大梓树在岐州陈仓县南十里仓山上。《录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披发,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乎?’树神无言。”特,即公牛。异文见《水经·渭水》注引《列异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