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土固有的神草——不死草信奉,在上古神话中就有一些遗存。《山海经·中山经》说:“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山海经·西山经》载汉水发源地的山上,“有草焉,其叶如蕙,其木如桔梗,黑华而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无子”,可见时人眼里,“蓇蓉”显然也是一种神草。《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广博物志》卷二十二引《物原》:“神农始究息脉,辨药性,制针灸,作巫方。”《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二年六月诏曰:“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上帝博临,不异下房,赐正肱休。其赦天下,赐云阳都百户牛酒。”作《芝房之歌》。因为甘泉宫内生长了芝草而下诏大赦天下,并赏赐酒肉,作歌欢庆。由此不难看出,在汉武帝时代,灵芝作为“仙药”与“祥瑞”的象征,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1]。
魏晋之后,受秦汉祈求长生方仙道教的熏染,加进了西方佛国的**,东方海上求仙的眼光,又投向西方异域异物的期求。珍稀物种生存空间的扩大化倾向,表明人们对生物神力有更多了解,关注力增强也是融合力增加的变相形式,同时也是古人单一生态理念多维向度的转化。《述异记》卷下称:“日林国有神药数千种。其西南有石镜,方数百里,光明莹澈,可鉴五脏六腑,亦名仙人镜。国中人若有疾,辄照其形,遂知疾起何脏腑,即采药饵之,无不愈。其国人寿三千岁,亦有长寿者。”“仙人镜→药草→三千岁长寿”,如此简洁明了又暗存**的叙事模式,不仅有利于奇闻传播,更易于诱发博物者的贪欲,导致相应的探索后果。西晋王嘉《拾遗记》卷六也说:“乐浪之东,有背明之国,来贡其方物……有通明麻,食者,夜行不持烛。是苣胜也,食之延寿,后天而老。”西晋嵇康的《答难养生论》中提到:“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贞香难歇,和气充盈,澡雪五臧,疏彻开明,吮之者体轻。”这里,已经把服食金丹玉屑,与服食仙草灵芝相提并论。丹药,其化学成分,极类似于药品——由化学成分组成,丹药吃后,人往往兴奋,以至于产生幻觉,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病态的人,就会有舒服感甚或是痊愈。这大约也是服食之风在六朝时期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服食丹药的风习和感觉、体验,也不能不促进人们重视和思考灵芝仙草的神奇作用,并且关注灵芝仙草的产地和来源,以及如何获取和服用,并进而导致人们增强对自然的干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