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日制远程教学研究:“互联网+”时代中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创新模式

第四节 我国“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及模式的形成

字体:16+-

在青藏高原藏族聚集区有一所被誉为“康巴教育明珠”的学校——康定中学。学校一座大楼的楼顶上,挺立着五口“大锅”,它们是学校在不同时期用来接收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机构或企业赠送的教学资源的卫星装置。学校技术人员说,这五口“大锅”平时只有一口在亮灯,其他四口常年不亮。这些“大锅”是21世纪以来我国为边远、民族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工作的一个缩影,隐喻了两种不同教学模式带来的不同结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边远、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抉择

21世纪初期,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选择这条发展道路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21世纪前后,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我国基本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目标后,基础教育的发展开始进入人们不仅要求有受教育机会,还要求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也就是人人“上好学”阶段。如果说在2000年以前,我国实现人人“有学上”的目标基本上是以数量形式完成的,那么,人人“上好学”阶段的目标任务将聚焦在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上。因此,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需要,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鲜明主题和战略目标。

“城市帮助农村”“东部支持西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从城市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以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重新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这是我国基于国情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