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日制远程教学研究:“互联网+”时代中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创新模式

第五节 “农远工程”模式为何难以取得成功

字体:16+-

一、“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一条十分艰辛的发展道路

我国选择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缺乏理论研究与实践基础。以信息化带动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基于本国国情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必然抉择。有学者认为,信息化的关键作用在于实现教育的蛙跳式即跨越式发展。[23]跨越式发展,是一种超常规、创新型发展,是指“落后者”通过某种特殊发展方式与发展模式,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状态和行为。“落后者”只有跨过“先行者”的某个发展阶段、某种发展水平才属跨越,而快速发展和快速跟进并不等于跨越式发展。我国选择跨越式发展这种特殊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进程,以及贫困地区的经济困境、现实条件和发展诉求所决定的。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面临由原始文化向知识文明、由“知识隔离”到知识极大丰富的跨越外,更重要的是实现由“教育起点公平”向“教育结果公平”的跨越。然而,我国这条跨越式发展之路的选择,缺乏理论依据,在国际上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鉴。

我国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面临既要加快信息化又要完成工业化的双重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后发国家选择以信息化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国际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机构就开始探索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国外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到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工业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这些战略部署,直接影响到教育决策。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写入其中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后来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的依据和逻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