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日制远程教学研究:“互联网+”时代中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创新模式

第三节 全日制远程教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字体:16+-

全日制远程教学本质上是进行了一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通过卫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将城市优秀教师的智慧辐射到边远、民族地区,从供给侧增加了优秀教师的智慧供给。这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了我国原有的优秀教师智慧资源的自然分布状态,相当于对优秀教师智慧进行了一次革命性再分配,重塑了当地教育生态。将全日制远程教学作为“一场革命的开端”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创新发展,探索未来“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1世纪初期,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我国基础教育开始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国家出台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政策举措”[13],并逐渐演化为利用信息技术向边远、民族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其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这条发展道路寄托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殷切希望,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战略选择。2014年3月14日,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提出,要“为贫困地区孩子开启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幸福之门”。她说:“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加快知识传播、扩大资源覆盖、降低办学成本,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特殊困难、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具有独特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为贫困地区学校插上‘信息化翅膀’,就能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发展就有了‘加速器’。”[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具体要求,这是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第一次被写入中央全会重要决议。2015年5月23日,我国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召开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