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职业倦怠的测量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早期的研究是针对服务行业的,如医护人员、学校教师、警察。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的重点就转移到如何对职业倦怠进行有效测量上,即自陈式问卷的编制和使用。
国外职业倦怠的测量量表可以分为三类:厌倦倦怠量表、马勒诗倦怠量表和奥登伯格倦怠量表。厌倦倦怠量表(Burnout Measure, BM),由派因斯和阿伦森(Aronson)开发,由厌倦量表(Tedium Measure)发展而来。该量表包括21个项目,测量个体在身体耗竭、情感耗竭和心理耗竭三方面的倦怠程度,每个方面包括7个项目,所有项目采用七点计分(Pines & Aronson, 1988)。三个部分的得分相加,得到的总分即可反映个体倦怠的程度。派因斯认为BM量表是一个一维的职业倦怠测量工具,可适用于所有职业群体。有研究表明,由于BM量表的表述并不特指与工作相关,因此用BM量表来测量职业倦怠有很多的局限性(Schaufel, 2001)。恩兹曼(Enzmann)的研究也表明BM量表并未反映出派因斯对倦怠的定义,它只反映了职业倦怠的特定方面,应用于不同职业群体的灵敏度不高,要作为通用倦怠测量工具,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马勒诗倦怠量表(Maslach Bumout Inventory, MBI)共有3个版本:服务行业版(MBI-Human Service Survey, MBIHSS)、教育行业版(MBI-Educators Survey, MBI-ES)和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 MBI-GS)。MBI-GS主要从3个维度(衰竭、疏离、无效能感)测量职业倦怠,它包括3个子量表:①衰竭(EX),有5个项目;②疏离(CY),有5个项目;③专业效能感(PE),有6个项目。所有项目都在0~6的七点频率评定量表上计分。3个子量表的得分相互独立,不能相加。奥尔登伯格倦怠量表(Oldenburg Bumout Inventory, OLBI)由艾宾浩斯(Ebbinghaus)和戴莫奥替(Demerouti)开发。戴莫奥替认为,成就感低落不应该作为倦怠的一个独立维度,因此, OLBI只包括两个维度:衰竭(exhaustion)和疏离工作(disengagement from work)。其中,耗竭被定义为过度的体力、情感和认知紧张。疏离工作维度是指对工作的疏远。对工作目标、工作内容以及整个工作的消极态度,衰竭和疏离是所有职业群体倦怠的普遍特征,因此,戴莫奥替认为, OLBI量表可以适用于所有职业群体。克里斯腾森(Kristensen)在批判MBI的基础上,编制了哥本哈根工作倦怠问卷(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CBI),该量表由3个分量表组成,即个体的工作倦怠(6个项目)、与工作相关的工作倦怠(7个项目)以及与服务对象相关的工作倦怠(6个项目)。克里斯腾森用PUMA(Project on Burnout, Motivation and Job Satisfaction)分析了CBI的信效度。结果表明, 3个分量表具有很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良好的效度,已被翻译为8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