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业心理与测评

第十一章 职业自我效能感

字体:16+-

第一节 职业自我效能感概述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是其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极大关注,对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我效能感自从首次提出后,一直在发展变化中。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有其特定性,也有其普遍性,它既有其特定的信息来源,也随自我成长而发展。

最初,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解释成个体对自己成功完成某行为的能力预期和信念。随后,他又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对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觉或信念。20世纪90年代,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看作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虽然这些定义不尽相同,但都表明自我效能感和个体的实际能力无关,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评价和信念,是个体内在的自我意识过程,是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或测量的。综上所述,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做某事的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其次,自我效能具有领域特定性,也就是说面对不同领域的任务目标,同一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不同,即个体对完成不同的任务或达成不同的特定目标,自我效能感判断会有所不同。再次,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整合其各种能力信息生成的,是对自己完成某任务的行为能力的预期,因而自我效能感是自我生成能力,是指向未来的。最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一旦形成,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自我信念,但这种内在的自我信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指标,可以发生变化(郭本禹,姜飞月,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