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本书使用的大量表格,如每年度的经费预算支出、收发文统计表以及实验区事业实验进展数据等,大部分来自《社友通讯》。除此之外,介绍社员新书、各式广告、启事以及专函刊登等,少量有针对性的学术文章,共同组成了《社友通讯》的主体内容,逐渐成为社友及外界人士了解社教社的“消息荟萃之地”。为清晰起见,笔者利用全国期刊检索数据库和国家图书馆馆藏,将《社友通讯》主要数据信息搜罗出来,如表4-1所示。
从表4-1可见,《社友通讯》共出版78期54本,其中有11次合刊发行,出版有5次专号(洛阳实验区3次,第三届年会和花县实验区各1)。1932—1937年是连续发刊,第2卷2、3期合刊之前每月10日出刊,之后固定为每月15日(偶有差池,如第3卷1期为7月5日、第3卷3期为8月22日、第4卷7期为1月1日);1938—1939年期间发行的3期不能保证逐月连续出版,但出版日期固定为每月1日;1947年复刊第1卷2期既不连续又不定时,由此可窥社教社社务进展态势。从篇幅看,最少是8页,最多是54页(3期合刊),大多为10多页,编辑对它“小而又小”的定位相当准确。编辑再三努力,希望增加其研究分量,“本刊每期除原有各栏外,均拟留有相当篇幅,以供社友通讯研究——这块园地要希望全体社友尽量利用,决不能任其荒芜”[49]。邀请到社教社核心专家俞庆棠、赵冕、孟宪承、雷沛鸿、李蒸、郑宗海、庄泽宣、董渭川等人,所撰述的亦多是与社教社事务工作密切相关文章,甚少作学理上的深入探讨。这一点,编辑心斋甚为自豪:“不错,本刊确是小而又小,登载的文字少而又少,可是请检阅过去两卷所载的文章,无的放矢的,简直绝无仅有。”[50]利用有限空间,针对全国社会教育发展态势,有的放矢,解答社友们的疑惑,的确是《社友通讯》作为社教社社刊、作为公共园地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