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社会教育社研究

(三)参办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

字体:16+-

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乡村建设进入**,分散各地的相关学术团体亟须加强联络,由晏阳初、梁漱溟、高践四、章元善、许仕廉、杨开道等人1933年发起,“鄙同人因感于乡村问题日趋严重,而各方乡村工作同人,彼此隔阂,缺乏联络,致力工作效力不宏,故曾彼此通讯,有公共集会及联络组织之提议。……其原则在多求精神上之契合,少注重形式之组织”[189],特联合组织乡村工作讨论会,凡从事乡村工作者均可参加,以便交换经验,互相砥砺,增加工作效率,促进事业进展。会议采取值年制,前两届会议分别于1933年7月、1934年10月在邹平、定县举行,第三届乡村工作讨论会值年由梁漱溟、江问渔担任,两人作为社教社理事,与高践四、俞庆棠等人协商后,定于第三届年会假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召开,推定高践四、许仕廉、陈礼江、俞庆棠、刘平江、姚惠泉、童润之担任筹备委员,院长高践四任筹备委员会主任,下设记录、文书、会计和事务四股,各有专人负责。会议召开前夕,总干事俞庆棠以社教社名义欢迎即将参会的各位代表:“不用说是无锡的幸运,而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最竭诚欢迎的,莫过于在无锡的中国社会教育社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同人。”[190]1935年10月10日上午9时,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在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大礼堂顺利开幕。

图4-15 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开幕合影(1935)[191]

从图4-15可见,在巍峨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新大礼堂的衬托下,楼前广场上合影的与会代表熙熙攘攘,精神饱满。到会代表169人,代表了19个省市104个[192]单位、学术团体,包括“政治性的机关二十五,学校二十五,民间团体二十一,民众教育馆十三,学术团体五,教会团体七,其他银行、报馆等八处”[193],参会代表以江浙冀鲁赣鄂皖豫等省为多。“大会会场就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新建的图书馆,该馆面向马路,门口挂着‘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三届年会’的横匾,虽无特别装饰,但在一个不大的城市里面,这已足够惹人注意。”[194]这种盛况给梁漱溟留下极为深刻印象,时过一年,他还专门回忆起这次年会,“乡村工作在定县办了有十年,其余也有六七年,也有三二年的,眼看着这种风气一天天的展开。二十二年在邹平开过一次全国工作讨论会,前年在定县,去年在无锡,到会人数年有增加,所代表的机关或团体,也是年有增加;这种很有力量的潮流,是一种自由的集合,不是政府招集的,赴会的人要自己拿路费宿费饭费以及种种开销,而所得只是交换意见,并无实在好处,可是到会的人有一二百人,代表不同的七八十个团体,由此也可见潮流的力量不是被动的”[195]。在乡村建设的热潮鼓动下,聚集了百余位全国范围内从事乡村工作者前来参会,与会代表名单如表4-1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