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

(二)崇拜偶像不是问题

字体:16+-

有这样一些事物,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生命与命运;有这样一些人物,用其超凡脱俗的事迹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从宗教到政治,从伟岸的英雄到有所作为的明星……他们以某种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与思维,并发生某种效应。人们把这些事物或人物赋予“偶像”的意义,从而形成崇拜的心理。任何一种对象(人物、偶像、图像或其他物体、事物)都有可能被当作偶像来崇拜。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表面上是在崇拜某个外在的偶像,实质上是自己的内心在进行自我定位或价值取向,只是将这种心理需求投射到了外部对象上面。

崇拜偶像本身不是问题,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如何借助偶像崇拜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是如何帮助那些过于痴狂的崇拜者。

以“追星族”为例。“追星族”在中学生群体里拥有一定的数量。其中,有的同学比较明智,而有的同学如痴如醉,甚至到了狂热、执着和迷恋的程度,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常常导致某些过激事件和消极后果,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忧虑。例如,辽宁一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浙江一名17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四川一名13岁的女孩在连看8遍《流星花园》后,独自离家出走,下落不明;17岁的偏瘫歌迷为周杰伦走遍六省,最后吞下30粒安眠药;兰州疯狂追星族杨丽娟追逐刘德华未果,害老父跳海身亡……

这类案例的层出不穷着实让人担心。可是,崇拜并非空穴来风,总是与某种心理需求相挂钩。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青春期偶像崇拜的规律,了解不同孩子的不同心理成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帮助了。概括地说,大致有以下几个心理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