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通过脐带和子宫环境感受到母亲的喜、怒、哀、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母亲的情绪状态不同,血液中各种激素的水平会随之发生变化,流经胎儿的血液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胎儿,于是,胎儿感受到母亲的感受。因此,所谓“共生”不仅指母子共体,还指相互感受着彼此。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共生状态从胎内一直延续到出生后4个月。难怪母亲们常常反映,明明自己已经睡着了,却能突然感应到睡在婴儿**的孩子,知道他是饿了、尿了、醒了,还是不舒服了,等等。
母亲安乐祥和,在心态上接纳胎儿,愿意付出爱,胎内环境便是舒适的,胎儿由此感受到安乐祥和,会“安静地”“快乐地”发育生长,即使在子宫里伸胳膊踢腿,母亲也不会感觉不舒服。
如果母亲经常抑郁,内心充满无助感,胎儿感受到母亲的抑郁、无助,他会受此影响,可能放慢生长速度,可能出生后很爱哭,也可能长大后比较敏感。
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总生气,时常跟家里人吵架、摔东西,羊水就会晃动得比较激烈,变得不够清洁,胎儿便感觉不舒服,非常有限的听觉让他听到外面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很难听的声音。长大以后还可能经常被这类“噩梦”吓醒:梦见自己独自待在一个黑乎乎的房子里,外面不断传来鬼的可怕叫声。或是梦见地动山摇,自己无处可逃。这些可怕的画面与早期的胎内感受极为相似,或者说,这些相似的情境描绘并传达着他们的胎内感受:摇晃的、刺耳的、混浊的、难受的、不安全的。每当电影、电视出现类似的画面时,哪怕只是新闻报道,他们也会格外敏感,内心恐惧。只因“触景生情”—相似的情境触发相似的感受。
胎儿期的心理体验是一种情绪上的感受。当然,胎儿并不知道这些感受叫什么,大脑也没有发育到可以用语言或者形象去描述的程度,但是,这种模糊的情绪记忆却清晰地留存在大脑里。如果不接受深度的心理咨询,这种内隐记忆将伴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