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越来越认定,一个人18岁以前长成什么样子,是父母造成的;18岁以后是自己造成的—各色各样的人生经历积累成了一个独特的“自己”。
例如,依赖型性格的人,时常在好坏与善恶之间自我困扰。童年时看电影,孩子会问:“妈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长大以后自问:“我好吗?”“我坏吗?”
假如父母只教给孩子这种“二分法”,他长大以后就很难摆脱这种“二分”思维,也常常用“我可爱吗?”“我令人讨厌吗?”之类的问题来折磨自己。所以,他一开口,大家便觉得很幼稚,说他“长不大”,好像只有五六岁的样子,虽然他的生理年龄已经二三十岁了。
“长不大”是因为依赖从前,依赖父母,依赖这种好坏的判断。越成熟的人越没有这种困扰。因为成熟的人会告诉自己,无法只用“好坏”来区分人。一个人这件事情做得不好,不代表他整个人都是坏人。
又如,控制型性格的人,时常在对错、聪明愚蠢、坚强软弱之间徘徊,从而陷入另一种自我困扰:“我做的对吗?”“我错了吗?”“我聪明吗?”“我是不是很愚蠢?”“我坚强吗?”“我软弱吗?”这也是一种“二分法”或“两极化”。
实际上,我们懂得越少,越敢说对错;懂得越多,越不敢说对错。原因很简单,越成熟的人越知道,这个世界是辩证的,对中有错,错中有对,同中有异,异中可以求同。情绪也随之越趋平稳。
再如,竞争型性格的人,时常在有价值与无价值之间怀疑自己。他们喜欢自问:“我是男子汉吗?”“我是真正的女人吗?”“我成功了吗?”“我是不是很失败?”
这里不妨以钞票和电脑为例。人类发明钞票是为了买东西方便,然而,太多的人已经沦为钞票的奴隶。请问:发明钞票有价值吗?人类发明电脑是为了信息的存储、计算和传递等更加便捷,但是,有些人由于过度沉溺和使用而死在电脑前。请问:发明电脑有意义吗?……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回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