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樊登讲论语:学而(精装版)

以约失之者鲜矣:遵守规则,是做人的基本

字体:16+-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可以理解为约束、谨慎,或者简约、节约,这两种理解都被采纳过。一个人过分地约束自己,或者过分节俭,都可能会犯错,这叫作“以约失之”。

要想理解“以约失之”,不妨延伸一下,除了“以约失之”外,还存在很多“以……失之”。与之相对的是“以奢失之”“以**失之”。如果一个人过分奢侈、过分放纵、过分马虎,也都会犯错。

“以奢失之”的人多,还是“以约失之”的人多?很明显,“以奢失之”的人要比“以约失之”的人多。

孔子的这句话并不是说“约”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孔子自己就不喜欢太过拘谨,他喜欢舒服、惬意,喜欢合乎中道。但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真的谨慎、节俭,约束自己,他犯错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这种人也许依然会犯错,但他犯错的可能性要比**的人、奢侈的人、纵容自己的人小得多。

孔子当然希望最终的目标是达到舒服、合适的状态,不放纵自己,也不需要过分地约束自己。所以,这句话描述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境界,而是退而求其次,认为与那些对自己要求不严的人相比,谨慎之人要更好。以上是我采用的解释。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我认为不太站得住脚。孔子说,君子一定是能够说到做到的,很少能够失约。这不像孔子的做派,孔子一般不会下这样的结论,连孔子自己都会失约,有时会说话不算话,因为他觉得“义”更重要。在孔子看来,守信并非做人的最高境界,一件事合不合乎道义,是在信守承诺之上的。合乎道义就该做,不合乎道义,就不要教条化地讲信用。比如你跟一个坏人讲信用,就是不合乎道义的。这是孔子的原则。

孔子只是提倡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些约束。你可能还达不到中庸之道,还无法找到最舒服、最合适的状态,但在这之前,你可以先尝试着对自己有一些约束,这至少比放纵自己要好。以约失之者,毕竟是少数,给自己定一些规矩,不会有什么错。